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登录查找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共话:时代大变局下环境、科技、人文与城市发展
2021-09-29 10:47:34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锦绣天府、大美蓉城,共话空间治理,共谋城市发展。

9月25日,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为主题的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以下简称“规划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总结回顾规划实践经验,展望畅想城市未来愿景。

规划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前副校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吴志强分别从环境、科技、人文等角度,探讨当今时代大变局下,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理念的转型思考。

环境影响城市和生活。陶澍从我国空气污染和危害角度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导致空气污染程度下降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立法与执法、减排措施等。

微信截图_20210928133253.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陶澍

通过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城市年均PM2.5浓度显著下降,大部分污染物已过了排放高峰。其中,在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源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样发生了变化,得益于清洁能源取代了燃煤,以及集中供暖,电厂除尘等措施。

“就健康而言,室内污染远比室外污染影响大。”陶澍说,使用固体燃料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建议大力推进清洁炊事和清洁取暖。

科技改变城市和生活。在《智能技术开启绿色城市新纪元》主题报告中,丁烈云围绕当前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微信截图_20210928133306.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丁烈云

第一,智能技术催生城市建设新方式。丁烈云表示,智能建造是指智能技术与先进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模式,也是“新城建”重要支撑。具体来讲,智能建造包括四个“一”,即:一“软”——软件定义工程产品,一“网”——工程要素泛在互联,一“硬”——工程机械自动化、智能化,一“平台”——工程主体和要素的交互与协同。

第二,智能技术创新城市运维新模式。丁烈云以智慧水务和车路(城)协同为例,提出我们可以做到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运维。

第三,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在丁烈云看来,世界已迈进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要发展,需抓住数字经济的商机。这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

第四,增强绿色生活新体验。丁烈云举例称,阿姆斯特丹利用智能技术,打造了最环保的智能办公楼EDGE,实现了净零排放。丁烈云认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研究建筑环境以及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从社会伦理角度考虑,丁烈云提出不能泛用人工智能,“我们应该发展智能技术对社会有利的一面,遏制其不利的一面。”

对于今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建筑师的问题,丁烈云认为至少现在很难。“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基于统计学的一种分类的人工智能,它叫做感知智能,不是认知智能,它有智能没有智商,有智能无智慧,有智商无情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且建筑师的生产活动需要灵感,灵感是最难建模的。”丁烈云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人文滋养城市和生活,基于规划建筑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复杂多变这一趋势,程泰宁从格局和创造力两个方面切入,鼓励当代投身规划建筑事业者,努力做一名有大格局、有创造力、有大智慧的规划师、建筑师,并结合典型作品,阐释了自己的创作思维。

微信截图_20210928133317.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程泰宁

要解决各类城市问题,规划设计应逐步由单点思维向整体性思维转变。以整体性思维和模糊思维相结合,通过直觉、顿悟、通感等思维模式来应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格局。他认为提升创造力是规划设计工作应对外部世界严峻挑战的需要。而释放创造力,就必须摆脱思想上的羁绊,当前只有建构结合中国国情文化的学术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城镇化处于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的重构期。”尹稚以城市治理概念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身观点。

微信截图_20210928133327.pn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尹稚

他认为城市治理第一应满足人民的需求,依靠人民的力量,以为了人民福祉为总体纲领。

第二,现代城市治理的基本方针包括“一个中心”“四项原则”“七大理念”和“六项使命”。“一个中心”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项原则”即坚持以推动城市更好发展为根本宗旨和总目标、坚持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路径,坚持以法治化、社会化、民主化为根本保障,坚持党对城市治理工作的领导;“七大理念”,即多元化治理、网络化治理、自助进化式治理、精细化治理、依法治理、全周期治理和善治;“六项使命”可归纳为“四个提升、“两个营造”,即“提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空间资源的发展品质,营造城市核心竞争优势和国家发展战略支点。”

第三,我国在城市治理中应推动资金辅助和授权辅助的变革,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全新的城市治理功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高质量发展包括共同富裕、“双碳”关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尹稚认为,规划师当下应关注空间权利的赋能与分配、开发与更新中的空间正义、新时代背景下的时空关系重构和广义建设和运营中多元主体关系的处理。

“绿色发展是‘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技术方法’系统性变革。”王凯在《中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与发展》主题报告中如是说。

微信截图_20210928133338.pn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2016年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形成了《新城市议程》,中国也提出“双碳”目标。基于此背景,报告从个三方面对绿色城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绿色城镇化的理论认识。他认为,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过去40年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需要进行全新的思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二,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探索。王凯对2020年后的中国城镇化作出趋势判断,提出2035年前后是关键时期:城镇人口峰值和碳排放峰值的“两峰”叠加,控制城市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第三,绿色城镇化的制度创新。他提出制度创新需三个方面创新。政策体系方面,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方面,完善绿色城镇化相关标准规范;学科建设方面,转观念、强技术、促集成。

吴志强通过介绍其团队在成都健康家园治理方面的成果,提出提升中心区、中郊区定容占地率,中心区容积率适当下调的建议。

微信截图_20210928133350.pn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前副校长、上海市政府参事 吴志强

在《“文明空间” 从成都健康家园治理开始的思考》学术报告中,他认为文明是城市、文字、治理,并提出12个文明空间发展规律:文明的诞生需要自然空间的滋养;文明的发育需要由城市来完成;文明都有典型城市作为其标志物,伟大的文明一定有伟大的城市;文明的发展一定是中心集聚的,没有集聚就没有文明的创新力;优势的文明在空间上一定对外传播和扩展;文明一定战胜愚昧,但不一定战胜野蛮;文明在扩展中一旦破坏了生存空间,一定会造成文明的衰亡或迁移,进行另外的空间选择;文明的积累需要在空间上拥有防护设施;文明内部不可能没有阶层的差异,也不可能超过阶层和阶级差异的容忍度,需要社会平衡和谐,因此文明内部需要合适的容忍阈;文明的空间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基础设施本身就是文明技术的体现;文明需要经过设计和规划的治理,所产生的规则决定了文明持续力;文明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多文明基因跨空间交往产生的文明间基因重组、蝶变。

在吴志强看来,文明空间的特征是复合生态,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设施生态+创新生态+数字生态,并建议以更好的规划支撑更好的空间,以更好的空间滋养更好的文明。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