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查找

系统认知美丽城市 匠心打造品质生活——专访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朱波
2022-04-28 09:42:01    作者:杨梦晗

“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十四五”规划对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设计;高品质生活,离不开有效的战略决策。作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美丽城市建设,应运而生。2021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如何依托科学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美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日前,中规院北京公司总规划师朱波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美丽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从认识层面、战略高度、实践角度精准认知美丽城市建设是一个完整体系,在完整体系下再分区域、分层级因地制宜构建协调管控机制,进而通过各个细节把控,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美丽城市乃至美丽中国建设。

强化区域认知——因地制宜

摸清本底,统筹协调。朱波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文化传统、习俗、城镇发展条件和基础等)非常大。以甘肃为例,其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全长(东西向)1600多公里的土地上,囊括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种地形地貌,说是“全菜单式的自然地理格局”也不为过。一个省的地域差异就如此之大,可想整个中国的地域构成有多复杂。“在我国的国土上做任何规划或建设,都不能实施‘一刀切’,必须把握好区域观念,摸清本底,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措施。对于美丽城市建设,由于政策也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区域条件要求有不同的政策,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内,也要依据不同的基础和形势,相应调整具体的方针和措施。各区域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条件,积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城市建设。”

对于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冀等城镇密集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美丽城市建设,朱波建议转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探索更加集约化、生态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在区域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各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首的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东南沿海地区低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劳动力的严重透支,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美丽城市建设,不仅是相对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朱波此前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当了12年所长,对区域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他表示,在一个完整体系下分区域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城市,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城市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协调管控机制,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其次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尤其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在朱波看来,东南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不仅本身经济基础就很雄厚,而且还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在这样的地方建设美丽城市,要将目标、标准拔高。将美丽城市建设与“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充分结合,实现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提升、高水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于西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美丽城市建设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进而结合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等国家战略要求,强化区域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和生态的统筹发展。

众所周知,西北地区地貌复杂,地形起伏大,山地表层岩体破碎,黄土区土层松散加之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很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极易发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早年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如今已被“浅草不能没马蹄”的景象代之,很多地方出现了沙进人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北地区要想建设美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第一关。可通过科学规划、正确决策,植树造林、集约经济,做好农建、保水保土,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开源节流、缓解水荒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从而促进良性循环。”朱波说。

除了生态环境脆弱之外,西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差,不但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城镇乡村与大中城市间分工合作的产业关系,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地域上难以发挥出各自应有的作用。朱波表示,美丽城市的“美丽”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不能单纯局限于生态环境,还应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方面。“这些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突出主业,规模发展;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园林绿化、路灯、道路、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深化系统观念——科学规划

美丽城市,理念先行。有了科学理念的指引,还需要从战略高度上系统理解美丽城市建设。朱波表示,推进美丽城市建设,首先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一定要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管理要求,要适应国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美丽城市建设不外如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则是这个时代给予中国的重大课题。朱波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丽城市建设要充分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要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和抓手,要在国家、城市、乡村等各个不同的系统层级统筹发力。

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朱波从一名规划师的专业角度分析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个系统问题,无论是原先的城乡规划体系,还是现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调的都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树立系统思维,在统筹上下功夫。因此,美丽城市建设要建立系统观念、大局观念,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下,注重构建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统筹好发展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差异很大,单独就某个城市研究美丽城市建设显然是不全面的。因此,朱波认为,美丽城市建设应是一个完整体系,而城市群则是它最大的载体。“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群”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波表示,以城市群为载体、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以城镇乡村为拓展,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群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发挥中小城市对城镇乡村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梳理好新形势、新要求下的城市发展战略,明确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将美丽城市同绿色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双碳”等国家战略融合发展,助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双高”目标。

保障细节品质——创新实践

有了科学的认知和系统规划,美丽城市建设还离不开创新实践。朱波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美丽城市作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构成,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在他看来,美丽城市的本质在于“美丽”二字,具体包含安全、文化、绿色、生态、宜居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要素。因此,要从这些因素着眼,把握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谈及美丽城市建设的细节如何把控,朱波表示,可将美丽城市的本质要素镶嵌在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从项目着手实现。

安全是发展的最核心基础。朱波认为,美丽城市是城乡规划建设发展的一个新的高级阶段,要保障城市安全,重点要注意防范自然灾害。“在城市更新工作中,要把握住城市安全的三个层面:一是防洪排涝工作要做好,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二是公共设施要合理投放、建设和使用,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三是城市的管理机制体制要跟上,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美丽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特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要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正确传递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朱波表示,美丽城市建设要站在文化自信角度,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居民生活紧密结合,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比如历史城区、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项目建设,要从城市自身特色、完善设施特色、提升居民生活等角度,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环境。

绿色、生态、宜居,是社会前进的新理念,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指标。朱波从规划角度分析认为,美丽城市应包含“五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美丽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针对城市,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这正是“十四五”规划要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原因所在,也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朱波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乡村建设工作,以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实施过程中,建议采取规划引领、多方合作、陪伴式的驻村方式,与居民同吃同住,切实了解到村民日常生活习俗和真实需求,并将其纳入到项目要求中,给村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朱波

ImageFetcher (5).jpg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规院北京公司”)总规划师、党总支书记,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山地规划学委会委员。

1988年7月进入中规院工作,主持、参与数十项规划设计项目,如:京津冀、珠三角等城镇群规划,西藏、贵州、甘肃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北京、重庆、成都、杭州等城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以及重大城市设计。获得1次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4次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近年来,参与多项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