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查找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塑造美丽宜居县城
2022-05-25 21:59:41    作者:周政旭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以县为单元进行基层治理的传统。县是农村地区覆盖面最广、联系最为直接的基层行政单元,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县城的优化提升,是顺应当前人口与经济集聚趋势的体现,也是整合各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提高乡村人居品质的需要。

优化县域人地分布 构建合理空间格局

当前,大部分县域存在经济活动与人口向核心城镇集中的趋势,需要进一步构建以县城为重要节点、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县域空间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在县城及周边区域构建县域发展核心地区,重点关注交通和原有产业建设。便捷的交通为经济与城镇突破乡镇边界限制并形成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原有产业在此基础上成为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的进一步推动力,二者合力形成互为补充、组团发展的城镇区域,大大提升了经济集聚能力与人口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提高县城等县域发展核心的产业聚集能力。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速铁路站点等对外交通连接节点,发展工业区与产业聚集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县域发展核心区域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发展核心地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表现,同时也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要构建县域人员、物资、信息快速流通网络。改善县域尤其是县城核心区域的对外交通联系,纳入全国物资、人员交流大网络。加强县域通乡通村道路基础设施交通,建立有效便捷的县域交通体系。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线路,提高道路质量,在县域内形成联系城乡的现代交通网络,缩短各村落、乡镇到县城间的交通时间,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县内交通便捷程度。

二是要夯实县域腹地的农业生产与生态涵养基础。优化地方自然生态布局,保护涵养自然景观与生态空间,进一步强化其生态功能。空间布局要合理调适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推进农产业深入加工与新兴特色产业的建设为主要任务,保证大量的农业生产区域。通过人口与空间的合理布局缓解生态涵养与农业主产区的人地关系。

三是要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生活品质。农村地区具有接近自然的天然优势,在居住环境与基础设施优化之后,必将吸引人“居于斯、乐于斯”,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的活力,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县域综合服务圈

一是要基于自然村范围构建初级生活圈。重点要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幼儿教育、防火安全、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是要基于重点乡镇等构建中间生活圈。公共服务主要配置: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服务设施,乡镇医院与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卫生和福利设施。乡镇以提供基层公共服务为根本宗旨,匹配相应资源以强化其基层服务职能,形成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医疗卫生、教育、农技服务、文化服务等对农村的辐射。

三是要基于县域范围构建综合服务圈。具体是在县城与重点镇配置品质提升的重点公共服务产品,缩小其与大中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合理布局、辐射全县,并通过快捷的交通网实现县域内公共服务的快捷可达。制定公共服务标准,确保每个县域至少有一所好的中学、一所好的医院和一处好的文化活动中心,确保县城真正承担起为农村地区提供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的中心作用,成为广大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塑造发扬地方特色

县城历来是地方文化荟聚之地,很多县城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特色塑造工作,构建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塑造一批美丽宜居、特色突出的县城。同时,系统梳理总结县域内的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开展保护传承与活态利用工作。

一是要将文化“硬”设施与“软”实力建设相结合,提高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活跃文化氛围。在乡村建设文化站、图书室等综合文化设施,在县城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等设施。同时加强设施利用效率,提高设施管理水平,从而调动基层积极性、活跃基层文化氛围。

二是要传承发扬地方的优秀传统,培育文化自信。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教育,积极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承创新地方文化,实现农村文化的复兴。通过对经济条件、居住环境、人文氛围等方面的改善与优化,留住本地人才、吸纳外地人才,促使其为构建农村新文化作出贡献。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形成适用技术体系

中国县域及县城人居发展演变历程对今后县城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强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与智慧供当前及后世参考借鉴,并积极推进理论发展与适用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要结合当前乡村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技术发展,深入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图景。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包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乡村住房、传统村落等方面的,针对不同地区的县域和县城的新时代建设标准、导则、指南体系。

二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发展情况,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形成县域和县城人居建设的适用技术体系。包括县域城-镇-村布局优化、公共服务合理配置、乡村环境改善、乡村风貌塑造提升、传统村落与民族村寨保护利用、绿色乡村住宅设计建造、现代乡土建筑设计建造、数字乡村等技术。

周政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乡土建筑分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城乡规划专业工学博士。从事聚落与乡村规划设计等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出版《形成与演变:从文本与空间中探索聚落营建史》《贵州扁担山-白水河地区布依族聚落调查研究》《贵州贫困地区县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等专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