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配套活动丨中规智库·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11-01 16:49:40来源:规划中国

微信图片_20221101164628.jpg

10月28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联合国人居署)在华信息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配套活动——中规智库•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共同主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工程院、英国驻华大使馆、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丹麦驻华大使馆、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愿景集团等中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外驻华机构、中国企业院校等领导、专家和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出席了本次会议。

2022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为“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的关注。联合国人居署希望借世界城市日之际,汇集并分享各方的经验与智慧,以创建更加绿色、公平和可持续的城市。中国政府立足自身国情,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更加关注城市的有机更新与发展,这也是中国积极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关键性行动的充分体现。

结合近期的实践与远期的理想,本次研讨会提出“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会议主题,这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领导致辞 Leader Addr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杨保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在致辞中指出,如何以更新的方式提升城市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如何实现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希望借2022年“世界城市日”之际,汇集和分享地方行动中的智慧、经验、方法和工作成效,以此增强各国、各地区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创建更加美好的城市。

杨保军提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带领行业,大力开展城市体检、城市双修、城市更新等相关工作,使更多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和包容度不断增强。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显著提升;三是全国的城市道路长度、轨道交通建成里程分别达到49万多公里和7600多公里。他表示,实现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需要全世界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一如既往贯彻国家战略,聚焦“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带领行业有序前进,切实为满足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二级巡视员 李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二级巡视员李喆提到, “世界城市日”是由我国政府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标志着联合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各国共同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发挥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作用。谈到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李喆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也面临“城市病”等问题和挑战。为了应对城市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政府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引导下,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快速扩张型转向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被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城市更新”更是成为中国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喆谈到,希望本次研讨会能成为全球范围内城市规划和建设行业的一个常态化交流平台,大力推动务实合作,不断为全球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王立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立秋在致辞中表示,全世界人民向往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望都是相同的、相通的。努力建设美好的城市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全球各国、各行业、各领域的共识。他指出,一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和总体部署,特别是针对城市更新工作,能够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不断转变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式。一是,积极参与实施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行动,以科学的方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研究城市治理方式,有序推进韧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三是,不断开展自我改革创新,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方法与理论的支撑。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紧紧围绕国家和部委重点工作,聚焦如何能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绿色、低碳、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同时,也不断在实践中尝试、摸索和总结经验,切实通过“内涵集约、绿色低碳”的路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及其相关工作。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