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河南信阳:融合“蓝绿灰” 建设宜居城——打造丘陵地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海绵城市示范
2023-02-22 21:22:44    作者:程功言

河南省信阳市是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考察时指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信阳市牢记总书记“两个更好”嘱托,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先后获批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和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双示范市”,并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的重大政治任务,写入《中国共产党信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统筹治理城市内涝与改善水生态环境,持续提

升城市宜居度和群众获得感。

“海绵”引领让城市更宜居

信阳市地跨中国南北地理和气候分界带,年均降雨量约1091毫米。中心城区为丘陵起伏、岗谷相间的丘陵岗地,南北地势高差约40米,18条内河穿城而过汇入浉河,河渠纵横,塘堰密布,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信阳市傍浉河两岸而建,老城区位于城市内河下游。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逐步向上游扩展,自然蓝绿空间缩小,硬化下垫面比例不断升高;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2平方公里,2021年扩展到107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扩大了近一倍。在城市新区,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要求,部分区域雨天内涝频发,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普遍,内河源头暗涵截流,导致晴天河道干涸无水,雨天截污系统不堪重负,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而在老城区,由于上游天然水面填埋,雨洪滞蓄能力降低,下游河道排涝压力急剧增加,近年来内涝问题逐渐凸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积累产生的问题要想根治,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信阳市牢牢把握住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坚持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梳理雨污水系统,统筹解决城市涉水问题,提升城市洪涝韧性,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打造“蓝绿灰融合”的生态宜居海绵示范城市。

2013年,信阳市政府制定《信阳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对浉河、南湾水库库区、18条城市内河等划定了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地域界线。2022年,市政府充分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扩大了水域保护范围,开始编制、科学论证《信阳市中心城区天然水域保护方案》,将规划区185平方公里范围110处天然水域全部划定蓝线、定界保护;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相应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保留,保障城区水面面积与容积不减少;与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相衔接,明确具备区域雨洪调蓄功能的天然水体名录,充分挖掘天然水体调蓄潜力,结合海绵公园建设、优化水体运行调度,实现天然坑塘水面的雨水削峰调蓄功能,缓解城市内河排涝压力,构建“蓄排平衡”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位于城市排涝河道青龙河源头的羊山森林植物园,场地内共有16处天然坑塘,坑塘间相互连通。公园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自然格局,巧妙利用坑塘群作为蓄水、净水、用水与补水空间,雨水随自然地形汇入坑塘湿地,逐级溢流至下一处坑塘,构建了多级滞蓄、多级缓冲、多级净化与综合利用的自然水循环系统。面积较大的几处坑塘结合水景景观、雨洪调蓄和雨水回用需求,建设为人工生态调蓄湖,平时抽取湖水作为绿化灌溉用水,常水位维持在溢流口以下40厘米至50厘米,雨水蓄存量达到1.8万立方米,雨季发挥调蓄功能,有效缓解了下游城区管渠与青龙河的排涝压力。

ImageFetcher (3).jpg平桥区工商局家属院海绵化改造刘冠琦摄

天然水域得到了有效保护,调蓄空间也被充分挖掘,信阳市又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信阳市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作为攻坚重点和抓手,着力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效能,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计划对74条道路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管道86.6公里,实施464个市政雨污管道混错接点改造,中心城区道路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与片区有机更新计划,划定42平方公里汇水分区,以片区为单位逐步推进源头地块雨污分流与管道混错接改造,围绕“全域海绵”要求,遵循“雨水走地上、污水走地下”的原则,实现雨水源头减排、雨污“各行其道”。目前,已完成改造的铂金丽都小区、工商局家属院等一批海绵小区,切实解决了晴天雨水箅子有臭味、雨天污水冒溢、排水不畅等令居民困扰已久的问题,城市的宜居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点赞。

“内外兼修”让城市更美丽

城市的美丽不仅在于外在绚丽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还在于内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在于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城市有了“内外兼修”之道。2022年1月,信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1335”工作布局,全力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对此,信阳市聚焦花园城市建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将“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一批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街头游园建设与提质改造项目。2022年,新建茗阳阁花境园等16处口袋公园、街头游园,新建、改造新二十街等7条城市绿道,新增绿地16.8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7.21%,绿化覆盖率达45.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ImageFetcher (1).jpg

信阳市行政中心俯瞰图冯奎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信阳市行政中心位于羊山新区中轴线上核心地段,北邻羊山森林植物园,南邻新五大道,周边的百花园、百花会展中心等地块是重要的城市会客厅。2022年年初,信阳市以增加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彰显地域文化为目标,实施了行政中心、百花园区域整体提升改造。将地势低洼、易涝积水、乔木生长不佳、利用率低的场地,改造为具备雨水转输、净化、滞蓄、回用等多功能的生态湿塘与旱溪,串联百花园主轴与中心道路形成“申”字形水系,使水“活”起来。整合低效空间、实现“共建共享”,增加了一批“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高品质休闲活动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城市生态宜居水平。

在市委市政府带头下,信阳全市60个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围墙、增绿补绿,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与市民共享广场、绿地等活动空间,配套建设城市书吧、休闲设施、生态停车场,满足市民休闲、健身、娱乐与停车等需求,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央电视台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并点赞信阳市委、市政府开放机关大院,“拆掉的是院墙,树起的是信任;推倒的是大门,打通的是心门”。

ImageFetcher (2).jpg行政中心生态旱溪和雨水花园余海威摄

新五大道是城市东西向交通大动脉,也是信阳市政府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作为羊山新区最早建设的道路之一,新五大道已投入使用12年以上,路面老化破损,道路空间资源过多分配给了机动车道,车辆与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差。2022年,对新五大道实施了综合提质改造,在路面与景观提升的同时,同步扩建建设标准偏低的雨水管道,改造雨污管道混接、错接,消除道路易涝积水点与雨污管道混错接点,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种植水杉、芦苇、细叶芒、美人蕉、粉黛乱子草等10余种本地海绵植物,形成了美观又实用的下沉式生物滞留带,还能促进雨水下渗与就地消纳。新五大道就此成为“内外兼修”的景观大道、智慧大道与海绵示范大道。

ImageFetcher (4).jpg新五大道生物滞留带秦保爱摄

“防治结合”让城市更安全

由于历史规划建设等原因,信阳市部分城市内河排涝能力不足、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部分区域无法满足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内涝风险较高。对此,信阳市坚持“防治结合”,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韧性。

“治”水是信阳市坚持采取的行动。“十四五”以来,依托海绵示范市创建,信阳市实施了五里沟、棉麻沟等老城区内河暗涵段揭盖复明,贯通湖东沟等3处河道卡点,建设羊山新区东西绿廊调蓄公园,实施18.4公里雨水管网和5处立交雨水泵站综合改造,市政道路严重积水点全面得到消除。为规范城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维护,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启动《信阳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立法程序,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城市排水和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规范管理。

与此同时,信阳市实施“四水同治”生态补水,优化补水路径,发挥综合效益,实现活水循环。从出山店水库取水向中心城区供水5050万立方米,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将水库弃水引入13条城市内河,年均生态补水量6200万立方米,通过建设生态调蓄湖对内河调节补水,实现城市内河清水长流。

四水同治生态补水项目中,计划向青龙河东支、西支源头补水,原设计补水路径为:沿城市主干道新五大道铺设约2公里补水管道。结合“十四五”海绵城市重点示范区建设计划,从整个青龙河源头排水分区统筹考虑,将补水路径调整为:由北环路补水干管就近接入羊山森林植物园内天然坑塘群,依次流经行政中心雨水花园、景观水池、百花园旱溪水系和田家冲水库等水体,最终再补入青龙河源头。

通过利用坑塘、水库、雨水花园、旱溪等自然蓝绿空间自上而下补水,一是优化补水路径,节约补水管线建设投资;二是为人工建设的雨水花园、旱溪等海绵设施提供优质补水来源,维持旱天水景观,改善天然坑塘水质,实现活水循环;三是从羊山森林植物园坑塘、行政中心雨水花园中抽取优质水,对园区进行绿化浇洒,实现雨水和弃水的资源化利用,最大化发挥了生态补水工程的综合效益。

智慧平台是“防”水的必要手段。2022年7月5日,信阳市中心城区局部出现暴雨,日降雨量317.6毫米,超过30年一遇标准。强降雨到来前,依托水务智慧平台监测系统,信阳市提前开展汛情预警和分析研判,相关责任单位对重点隐患部位进行检查督导,值守人员、器械物资提前部署到位。降雨期间,市领导进行城市防汛指挥调度,依据雨量站、重要点位水位与视频监控,实时向各区城市防汛办公室、立交涵洞值守人员发布指令,全市累计出动2988人次、排水设备18台,抽排雨水7.5万立方米,所有积水路段雨停后2小时全部消退,有效应对了超30年一遇强降雨。2022年历经6次强降雨,信阳市准备充分、调度科学、处置得当,未发生人员伤亡和大面积交通拥堵现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信阳市将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实施生态治理,结合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计划,优先打造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着力打造一批海绵城市精品典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助力信阳市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生态宜居家园,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城市品牌。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