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浙江“五个强化”驱动绿色生活
2023-03-20 13:34:46    作者:魏光华 应丽莎 孟娜

近日,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考核评估结果出炉,6个设区市、36个县(市、区)受表扬。目前,全省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回收利用率达37.2%、资源化利用率达83.7%、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该省从“五个强化”着手,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垃圾治理新路子。

强化顶层设计。浙江着力从法规、政策、规划、标准入手,构建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法规层面,颁布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政策层面,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城镇、农村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高水平推进垃圾治理工作意见。规划层面,编制全省源头减量、回收利用中长期规划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各地分别编制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等专项规划。标准层面,率先颁布城、乡垃圾分类两部省级标准,编制新建住宅小区分类设施设置、城镇分类工作指南等10余个技术规范,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迈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强化能级提档。紧盯“零填埋”目标,以市、县为单元,全域统筹推进末端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末梢动能。组织开展处理设施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将填埋项目全部调整为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科学测算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分析处置能力需求,制定能力平衡表,谋划全省设施建设项目清单,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实施处理设施建设集中攻坚行动。近五年来,新建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07座,新增日处理能力5.36万吨,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处理设施“县县全覆盖”。打造了一批以杭州九峰、宁波洞桥等为代表的排放标准高于国标、严于欧标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目前全省共有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35座,日处理能力达9.69万吨,实际日处理约7万吨,完全满足处理需求。

强化源头减量。建立健全各级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分类办牵头抓总、多部门联动发力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工作格局。重点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管理,通过过度包装治理、“限塑令”、一次性消费用品管控、“光盘行动”、绿色办公等综合措施,有力促进源头减量。同时,注重前端精准精细分类,全面推行强制分类制度,普遍推广“定时定点”等有效分类模式,广泛开展示范小区、示范片区创建,大力推进环卫系统和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培育壮大回收骨干企业,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化。目前,全省80%以上的商业街(沿街商铺)、居民小区实现“定时定点”投放清运,已创建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4232个、示范片区271个,培育回收骨干企业220余家。

强化创新驱动。坚持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水平。一方面,创新分类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模式。金华市在小区、村按照规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四分类投放,并建立楼道长、监督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上门宣传、桶边督导和综合评价,居民参与率和准确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强化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在投放端,依托智能化手段,利用“二维码”、智能感应、抓拍等方式实施追踪溯源;在收运端,安装实时监控、智能称重等设备,强化过程监管;在处理端,建立进场在线计量、烟气在线监测等系统,实施动态监测。

强化社会发动。垃圾分类需要长期加以宣传教育、激励引导和刚性约束。浙江以进机关、进学校等“八进”为载体,举办达人挑战赛、“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编制宣传手册及动漫宣传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开展垃圾分类优秀市县评选,表彰突出集体和个人,探索“绿色账户”“环保档案”,对正确分类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同时,压实单位和个人的主体责任,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对垃圾不分类等行为,采取劝导、曝光、行政处罚等手段倒逼居民文明习惯养成。

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开展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制度创制、能力提升、文明风尚“五大”专项行动,取得了以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绿色低碳为标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杭州推进“互联网+”数智模式,开发“一键回收”平台,强化生活垃圾减量和碳减排;宁波综合行政执法局和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举办垃圾分类推广解读活动,“甬废清”小程序正式上线;湖州安吉举办“春风送温暖学雷锋垃圾分类志愿行”主题活动;嘉兴推出“分类在嘉”品牌建设,形成九大创新模式;台州三门将文化活动与垃圾分类宣传相结合,上街道进社区宣传。金华生活垃圾“两定四分”、德清“五位一体”、北仑“三举措”等模式都有力促进了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