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从立法层面构建矛盾纠纷化解的规范化路径,既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贯彻,又结合各地实际探索特色化解决方案,为全国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样本。本月起,《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四平市矛盾纠纷化解条例》正式施行,《宁波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也将于下月开始施行。这些法规均强调治理主体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治理环节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防控延伸、治理手段从传统方式向数智化升级。
强化法治协同效能 构建“立体化”多元共治体系
《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以“多元主体联动、分层递进解纷”为核心,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打造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凸显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思维。
明确多元主体权责。条例创建“主体责任清单制度”,对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主体的职责进行法定化界定。例如,规定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培育和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动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
加强风险源头防控。条例要求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健全矛盾纠纷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开展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和专项排查,定期分析研判、发布风险提示,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时及时处置,严防发生极端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发挥行政复议建议书和意见书的作用,落实行政复议抄告制度,指导行政机关避免不当或者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发生。要求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组织网格管理员、调解员、社会工作者、法律顾问、志愿者、楼栋长、“广州街坊”、乡贤等人员,开展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和化解工作。同时,要求市人民政府及其社会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预防和减少因不诚信行为引发的矛盾纠纷。条例强调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将法治宣传教育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有机结合,引导公众自觉守法,依法表达合理诉求,选择适当的纠纷化解途径。
推动“一站式受理”。条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综合治理中心,统筹律师、专职调解员等多元解纷力量入驻,推动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全流程闭环化解”。提出建立调解员等级评定制度,要求实现专职调解员“全覆盖”,形成“家门口+专业化”的调解服务网络。条例要求成立市、区行政复议调解中心,推动行政机关在复议、裁决中主动调解,提升行政争议化解效率。此外,提出通过建立“调解中心+区级调解工作站+部门条线工作室”形成联动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机制,多渠道多场景有效调解纠纷。
聚焦基层源头治理 突出“预防型”化解纠纷新模式
《四平市矛盾纠纷化解条例》突出“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理念,通过网格化管理、信用约束、心理干预等手段强化源头防控,体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特色。
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四级网格。条例提出,将全市划分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社区民警、调解员、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党员中心户,实行“日排查、周研判、月通报”机制。条例要求网格员每日走访排查矛盾隐患,对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做到“发现即介入”。
建立解纷履约评价机制。条例引入信用管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在就业、信贷等领域予以限制。
构建社会心态疏导体系。针对农村土地纠纷、家庭矛盾中常见的情绪对立问题,条例要求建立心理咨询师驻点制度。要求在全市设立“心理疏导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通过“情绪平复—认知调整—方案协商”三步工作法,提升纠纷调解成功率。
创新机制破解困局 探索社会纠纷化解“一站受理”
《宁波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把法治化的思维、理念、方式贯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过程,凸显城市治理的效能革新。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条例指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遵循预防为主、合法公正、高效便民、多方联动的原则,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依法妥善化解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坚持“源头治理”,强化风险隐患排查预警。条例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强化风险隐患排查预警、分析研判、前端处置等措施,将矛盾纠纷预防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司法诉讼、基层治理等全过程。同时,支持辖区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相关工作。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流转办理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条例明确,区(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以及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托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服务点,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类流转、首接跟踪、投诉反馈、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鼓励村(社区)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受理服务。当事人可以通过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服务点提出矛盾纠纷化解申请,也可以向有关单位直接提出。有关单位接到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相关矛盾纠纷化解方式的成本和风险,引导其选择成本较低、对抗性较弱、有利于修复关系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