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悦读住建 | 绍兴:“万桥之乡”不虚传
2025-05-24 19:43:53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浙东运河穿城而过,勾勒出绍兴城市的生命线。这条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通江达海,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甬江并注入东海,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多,桥自然就多。绍兴全市各式桥梁超万座,被誉为“万桥之乡”。在河网密布的古城内,一座座桥梁连接着河岸两侧,勾勒出“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盛景。翻阅史书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的绍兴名桥有201座;明《绍兴府志》记载有382 座;清《绍兴府城衢路图》显示,仅7.4平方公里的府城内就有桥229座。

桥梁不仅是交通设施,亦是标志性建筑物,历经千年传承发展,形成独特的桥文化。中国的桥梁,从造型、结构上来说,大致有梁桥、浮桥、拱桥、索桥四种,细分种类更是不可胜数。绍兴的桥,结构体系完整,又各具风格,或玲珑小巧,或雄伟壮观,或含蓄优美,因此,其地又有“古桥博物馆”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不禁赞叹:“我国古代传统的石桥,千姿百态,几尽见于此乡。”

微信图片_20250524194006.png

八字桥

众多桥梁中不乏精品佳构,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和隽美的艺术价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其中,最令绍兴人引以为傲的要数“八字桥”。

八字桥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立交桥”,因“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而得名。其造型为何如此奇特?原来,在三条河流的交叉点,未建桥时出入相隔,人们只能望河兴叹。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从主河上“飞虹”,不足以“天堑变通途”。于是,工匠们就巧妙地利用天然条件,独具匠心、因地制宜,将石桥选在三河交点的近处。建成后,八字桥连接三街、跨越三河,四通八达,展现了古代高超的桥梁筑造技艺,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

桥是水乡道路的一部分,融入了这里的寻常日子;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容易成为记忆的一个标识。在绍兴出生的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沿着三味书屋门前的这座石桥,童年鲁迅走进了求知的学堂。同他一样,在每一个绍兴人心中,桥都有着特殊地位,因为它们承载着生活过往,也镌刻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清白泉前忆范公

绍兴古城卧龙山越王殿下,有一古井遗址,名曰“清白泉”。它宛如一位忠实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沉,也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让后人铭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为千古士大夫们立下了为官做人的典范。鲜有人知的是,早在创作此文的8年前,担任绍兴知州的他,就以“清白”二字,勾勒出了“忧乐思想”的最初轮廓。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积弊显现的时代。他步入仕途后,坚决主张改革时弊,因直言不讳遭到保守派官僚的排挤和打击,曾先后四次被贬黜。然而他并没有沮丧消沉,在徙知越州时,曾写信告诉友人文鉴大师:“不似谪宦味,多幸多幸!”这句自慰之语,道出了面对宦海沉浮的淡定,也展现了超凡脱俗的气度。

在绍兴一年多的时间里,范仲淹投入到治理地方、开办教育的功业之中。其自幼家贫,饱受无钱读书之苦,“淋过雨”的他,总想给更多人“撑起伞”。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创建了稽山书院,还邀请知名学者石待旦、李泰伯前来讲课。自此绍兴学风鼎盛,家家以耕读为乐,村校学童竟习歌咏,山民出言亦常有古训。他还深入民间,体恤民情,以已之俸禄救民疾苦,并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教化吏民,化醇美俗,为后人称道。

微信图片_20250524194027.png

清白堂

当时的越州州署在今绍兴越王台与越王殿之间。一日,范仲淹带衙役去州署旁辟荒,无意间发现一口废井,泉水清而色白、味甘。他触景生情,命名为“清白泉”,在泉边修筑“清白堂”,搭建“清白亭”,并挥笔写下《清白堂记》。

这篇 300 余字的短文,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范仲淹对于清廉为官理念的执着追求与独到见解。文章讲述了从偶然发现清白泉到精心构筑清白堂的历程,阐明了蕴含其中的道德隐喻与为政哲理。他以“井德”喻“官德”,揭示了治天下与治水井之间异曲同工的奥秘——唯有勤勉不辍,方能保持源头活水,清澈长流;反之,则必然导致杂草丛生,百业凋零。在他看来,为官一任,“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当如清泉般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私欲所扰。这种“所守不迁”的坚定信念,是抵御诱惑、保持初心的坚固防线;“所施不私”的清廉作风,则是赢得民心、推动社会公正与进步的基石。

后来,绍兴人为纪念范仲淹,建起了“希范亭”和“百代师表”牌坊。在陆游眼中,其是为当地发展立下大功的名臣,遂作诗赞誉:

有越逾千载,何人不宦游?

向来惟一范,真足壮吾州。

岁月悠悠,清白泉依旧静静地流淌,它的清澈与甘甜,仿佛在诉说着范仲淹的那段清廉佳话。绍兴重修的清白堂、清白亭、以及碑刻上的《清白堂记》,无一不在提醒后人:清廉之德,如泉水般清澈,是应当追寻与坚守的至高境界。清白亭牌上的“清白”二字,就是范仲淹的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爱国与爱情

在绍兴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众多文人墨客由此成长,留下深深的印记。陆游就是其中之一,他以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后世敬仰和传颂。

陆游生于北宋王朝覆灭前夕,长于矛盾尖锐的南宋。“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反映了其饱尝民族压迫的苦痛。为此,他发愤读书,“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早早立下了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壮志。

微信图片_20250524194050.png

陆游书法

无论是从军的英勇,还是从政的勤勉,抑或是赋闲时的笔耕不辍,这份信念都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他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勇毅前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首《示儿》,是他临终前对后代的深情嘱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统一的无限期盼。

陆游的一生,虽历经坎坷波折,却如同烈火炼金,非但未消磨其宏愿豪情,反而成为了笔下激昂文字的不竭源泉。他的创作充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以诗为剑、以笔作枪,兼具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之美。尤为显著的是,诗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强烈而坚韧的爱国主义。但“爱国,要爱得热烈,爱得理性,爱得执著,爱得长久。爱国主义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表现为对现存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热爱。”正是基于此,他用犀利的语言,直击时政之弊,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担当;又以深切的同情心,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用文字为他们呐喊。这种情感表达,因深刻的现实关怀,变得更为立体、丰满,振聋发聩。

事实上,陆游还有另一面,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同样动人心弦。这在“讲性理或道学”蔚然成风的南宋文坛,显得尤为珍贵。正如那首哀婉凄切的《钗头凤·红酥手》,“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为“爱情名园”沈园蒙上了一层思念与惆怅,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与叹息。

“六十年间万首诗”。这不是时间跨度与作品数量的简单堆砌,而是陆游一生不懈追求生命价值、家国情怀,以及绝美爱情的宣言与呐喊。

……

(摘自《天下宋城——千年文脉溯源及嬗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24年版)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