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登录查找

按量计费 推动全民参与
2021-10-24 22:14:32    作者:汪剑超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目前全国首批46个试点城市已经建立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以及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有效改善了生活环境。

垃圾分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减量化才是根本,而资源化是减量化的途径,无害化是必要补充。围绕“如何减量”这一核心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光熙门北里北社区专门在社区内建设了一个可回收14类再生资源的小屋。这个名为“资源衍生基地”的10平方米空间,可以满足大家分类回收再生资源的需求。

光熙门北里北社区的资源衍生基地,利用“互联网+”模式,由第三方公司帮助运行维护。居民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后,输入口令即可进入小屋。小屋里除了存放着居民们送来的再生资源,还挂着很多白色的大包装袋,每一个包装袋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居民扫码购买包装袋后,投放的信息就跟这个袋子绑定在了一起,一码对一人。专业公司在对这些再生资源进行运输、分类时,都要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如此,居民就能通过小程序了解自己投放的再生资源的流向以及收益情况。

垃圾的清运处置服务,本质上是与自来水、居民用电一样的公共服务,因此也应当按量计费。实现减量化的根本方式就是按量计费,做到“多产生多付费”,居民才会有意识地分类减量投放,让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进入资源化渠道,大幅减少焚烧填埋的其他垃圾总量,如此形成全社会为垃圾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的良性机制。

行百里者半九十。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养成全民“分类”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也鼓励大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这也表明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细处,带领大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坚定不移地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现实要求,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然而,面对人们几千年养成的垃圾“不分类”习惯,想要立即实施“分类”,就必须要以创新发展的理念打破技术和观念的壁垒,让垃圾分类告别“口号式”执行方式,向务实科学高效转变。

以可回收物为例,许多企业的智能设备存在投放麻烦、分类不细致等问题,导致无人使用;上门回收方式人力成本很高,回收品类和价格没有竞争力。而传统的由收废品人员收走的方式,反而一直是民间减量来源。

每个家庭每天都会有垃圾产生,也都有处理旧衣服、旧书报、空瓶子等的烦恼。在居民环节,最好的体验不是声光电高科技、每栋楼的下面都有投放设施、每天都有随叫随到上门帮忙分类人员等“花样”。事实上,只有方便省时的操作方式及渠道长期稳定可靠、完善的运营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要建立长效体系,重在调动各方参与,既需要政府、单位、企业等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也需要居委会、志愿者、行业机构等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事实证明,只有各利益相关方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垃圾分类工作才能真正有效落实。

政府推动垃圾分类,要先以减量为根本目标建立按量计费机制,同时也需借助市场化力量为减量提供长期有效的资源化渠道。而市场化力量必须要不断开展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居民提供长期稳定的分类收集运营服务。

实行垃圾分类,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主角。只有把垃圾分类意识入脑入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更美更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