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查找

重庆市渝中区“面子”“里子”齐改造 山城生活更“巴适”
2022-07-12 21:59:34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主城核心,是重庆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20.08平方公里的陆域空间生活着58.9万常住人口,住宅建筑总面积达2329万平方米,其中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约1076万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46%以上。近年来,渝中区牢记“国之大者”、做细“民之小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关工作部署,推动老旧小区全面“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截至2021年年底,已改造小区建筑面积约450万平方米,规模全市第一、全国领先。

三方协同发力 工程推进更顺利

坚持政府、社会、居民三位一体、协同发力,2020年~2021年引导社会投资和居民出资占比达到42%以上,推动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工作格局。

党委政府抓“主导”。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纳入城市提升重要专项,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渝中区城市提升领导小组,专设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组,住房和城乡建设、发改、规资、民政、卫健、消防等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遵循城市发展内在规律,做好谋划、规划、计划,确保“量”上“应改尽改”,“质”上符合城市品质提升与广大群众之需。厘清政府、社会和居民三方的责任边界和工作界面,政府“统揽”不“包揽”,吸引社会“旁观”变“参与”,引导居民“被动”转“主动”,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社会协同当“主力”。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创新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捐赠等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灵活选择政企合作模式,依托更新地块、重点工程、产业载体以及特许经营权等资源,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国企作为老旧小区改造市场化运作的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系统把关项目设计、强化全过程管理等各项工作;深挖资源、优化空间,采取收购、点征等方式整合老旧灰空间和闲置、消极物业,合理拓展增值服务收益空间,形成可持续收益。捋清部门和专营单位责任,共同改造、分工协作。

居民群众唱“主角”。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通过院坝会、现场接待、微信群等方式做深做实前期居民调研,实行政府“送菜单”、居民按需“点单”;现场评审设计方案,邀请居民代表参与提出想法意见,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出台文件明确居民出资比例,有效改变政府“大包大揽”“无限兜底”的常规做法。

做好顶层设计 强化落实精准度

坚持规建管整体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工作理念变生动实践、规划愿景变现实场景,一起步就拒绝空头支票、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把党委、政府的承诺兑现到群众心窝里。

规划设计“看得更远”。准确把握渝中具体实际,研究制定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规划,先后经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报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引领“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确保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建立项目储备库,以完善居住功能为导向,按照轻重缓急和项目成熟度,合理确定项目实施计划,集中攻坚、干一件成一件、干一片成一片。制定《渝中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规程(试行)》,研究提出52项改造清单,让居民安心“点菜”,突出方案可行性和落地性,一对一逐项明确改造措施、逐栋细化具体方案,实行市、区、部门、街道四级审定和专家评审,切实提高项目转化效率。

工程把关“抓得更实”。遵循“优化不恶化”的原则,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审批路径,解决更新改造项目中消防技术标准适用等难题。审批部门靠前服务,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在精简施工许可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的同时,提前技术指导,严控施工安全质量,完善工程验收移交程序。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深度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前期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建设、验收运营全过程。

后续治理“做得更细”。深化推广“党建+物业”管理模式,构建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居民代表)、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联动机制,成立68个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优化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级评价机制,建立以环境卫生和收费率为考核依据的考核机制,完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成本信息和计价规则。指导各社区物业服务中心根据实际实行“菜单式”差异化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多方参与的“党建+物业”基层治理体系,居民购买服务的意识和意愿显著提高,平均收费率从不足30%提升到84%,个别社区达99.5%以上。

更新内外兼修 提升社区宜居度

坚持“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既重“面子”又重“里子”,让老旧小区始终成为写在城市里的“方言”和“乡音”,确保民心工程更有成色、民生幸福更有质感。

让群众“获得感”清晰可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需要,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十分钟生活圈”。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增加智慧消防、高空抛物监测等8项基础内容及智慧停车等适合小区实际的特色内容,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保留便民服务,引入社区商业业态,为居民提供洗衣、修鞋等便民服务,群众满意度平均达95%以上。

让群众“幸福感”随处可得。立足“减量、增绿、留白、提质”,提升老旧小区绿化水平,利用小区“边角地”、消极空间增设城市家具、微景观,创新实施垃圾分类,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充分尊重城市特有历史文化,采用微改造、巧利用的方式,突出山地建筑特色,保留“吊、挑、台、错”等独具特色的山地建筑方法和山城建筑文化,原汁原味体现城市记忆。突出“国际化、年轻化、文艺化、烟火气”的人文特色,将现代生活方式及审美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让群众“安全感”触手可及。加强老旧小区消防安全形势研判,开展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性排查,攻坚拆除可燃雨棚10万余户,整治约300栋建筑消防隐患。对外墙脱落、阳台、空调机架等有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治理,消除外墙安全隐患200余栋。修缮更新破损围墙、楼梯、扶手,强化小区内部边坡、堡坎、挡墙安全隐患综合整治,营造安全舒心居住环境。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