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保护与更新”让千年古镇更宜居
2023-07-12 14:52:16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丁艳彬

上海古镇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通过深挖区域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形成多赢格局、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完善营运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成效初显。

上海基层街镇坚持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围绕人民安居宜居,先后对朱家角、泗泾、召稼楼等古镇进行更新改造,探索扩大红利辐射、文化传承发扬、商旅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新路径。

提升人居环境 完善功能服务

上海在做好古镇风貌保护的同时,着力做好古镇“古色”文章,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深挖家门口文化旅游发展的突破口,镇容镇貌明显改观,村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有效提升。

走进1700多年历史的朱家角古镇,城隍庙、园津禅院、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延艺堂……小桥流水,飘香的扎肉和粽子,让人难以忘怀。

近年来,朱家角镇围绕文旅发展,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昔日的水乡古镇先后投入了10多亿元,对古镇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综合管网等进行改造。为了提升游览体验度,朱家角还专门修了一座“新桥”,现在古镇游道真正实现了“走”通,游客可以选择单循环的方式,不再往返走放生桥来回,更加直观全面领略古镇的全貌。

在松江区,有着1200年历史的泗泾古镇,历久弥新。近年来,泗泾镇聚焦6个区级文保单位和48处文保点,完成了文保建筑修缮15处约10000平方米。新增各类绿化景观、口袋绿地600平方米,样板段沿街商户、安方塔及塔园内基本完成亮化景观打造、设置临时停车3000余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50余个。

如今,看着焕新归来的泗泾古镇,居民赞不绝口。“开心开心!我是土生土长泗泾人。”今年八十岁的王大伯说,已经有五十年没有见到这样热闹的泗泾古镇,欢迎更多游客来泗泾。

深耕文化传承 厚植民生沃土

更新后的古镇,不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延续居民生活习俗,而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传统记忆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

凌晨三点半,千年古镇朱家角的江南第一茶楼灯火通明。原来,朱家角居民有早起去茶楼喝茶的习惯。每天凌晨三点半,茶楼便开门迎客,烧起茶水,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早茶。店主介绍,早上四五点左右,附近的居民老伯伯们就会陆续来到这里,品茶、闲谈、下棋,享受朱家角古香古韵的早茶文化。

召稼楼古镇开发文化书院、综合文化体验馆,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进行文化演绎和互动,以现代的手法重塑学堂文化场景,发展特色展演文化平台,展现召稼楼文化客厅。

微信图片_20230712144902.jpg

召稼楼古镇书场

微信图片_20230712145012.jpg

召稼楼古镇一角

引入市场运作 实现差异竞争

上海基层街镇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投入、民间力量参与”的模式,通过市场的灵活性,结合社会热点与新趋势,让各方发挥所长,实现差异化竞争。

位于朱家角古镇西湖街35号的朱家角大清邮局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性修缮后,近日重新亮相。走进邮局,内部豁然开朗,原本稍显闭塞的空间已经打开,外部的青砖与木结构在空间层次上有序开放,不仅能让游客领略到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同时还能对清代的砖木结构一览无遗。

据了解,该建筑空间不再仅仅承载邮局的功能,而是包含咖啡区、文创区、亭廊、画廊等功能,为古镇老街提供全新的文化活动场所。

朱家角古镇的大清邮局旧址,引入第三方开发文创空间、展览空间、角里客厅、休闲空间和咖啡空间,并筹划打造直播平台,联动青浦的优质商户进行线上带货,让古镇商业焕发新活力。

召稼楼古镇开发的老字号餐厅、老字号零售、召楼特色零售产业也独具特色,通过重建遗失的老字号,如淡笺纸、帛叠、拆蹄、下沙烧卖、沪谚等,复兴本地特色,强化召稼楼当地历史文化体验,让往昔耕学生活繁华的场景再现。

在松江区泗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化的传承。全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泾十锦细锣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皮影戏”“剪纸”,忠实地传承着先人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泗泾镇汇聚泗泾以及松江非遗美食、民俗小吃和传统技艺打造民俗文化馆;以展现古琴文化、古琴技艺等传统汉文化学习交流为主,打造古琴文化馆;结合中医养生、中草药文化,打造中医养生馆。此外,一些老建筑经过改造修复,打造成金石文化馆、玉石馆、大米博物馆等,一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展馆及文化空间,赋予古镇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