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南校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碧水润学堂 芳草映桃李
2024-08-28 22:34:42

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其中项目的支撑是关键之一。玉峰实验学校南校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昆山”建设以及朝阳路沿线老城区城市更新、完善小西门生态宜居区功能配套的重要工程之一。项目占地面积3.72公顷,建筑面积约2.2公顷,由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

1.jpg玉峰实验学校南校区

项目在建设初期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建筑及景观设计中,通过营造空间布局上的地形高差,实现雨水随地形自然汇集。以校园景观湿塘为调节主体,结合周边分散的附属绿地布置大面积下凹式活动绿地,将雨水引流至景观湿塘内,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景观与功能相结合,实现经济化的海绵设计、生态化的水处理、高效的动态景观效果。同时,建立末端蓄水模块和雨水回用系统。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美观与功能相协调、绿色与灰色设施联动的校园海绵体系。该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称号。

建设功能复合的海绵设施

项目在建筑方案中就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式设计打通建筑、水系、教育空间,以场地竖向设计为导向,营造空间布局上的地形高差,实现雨水随地形的自然汇集。

结合建筑群在空间布局上的特点,对内庭阳光活动草坪空间的竖向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在不影响其活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景观微地形控制地面高程,将屋面雨水与地表径流引入下凹式绿地,通过营造下凹式绿地的纵坡地形,将雨水径流导入湿塘。晴天时作为儿童的课间活动区域;大雨时变身为雨水汇集的天然“小溪”。这种设计实现了“晴雨两用”,合理发挥了活动草地的截污削峰功能,协调了活动空间的雨水滞蓄与学生使用的关系。

通过设置水上栈道、跌水景观、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丰富的亲水场所,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水景,打造微生态空间。在为师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空间的同时,通过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功能构建,实现清澈见底的“净水空间”,完成雨水的自然循环利用。

统筹雨水利用与排水安全

教学楼及庭院空间采用生态湿塘、下凹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源头处理雨水。将庭院内的景观水塘作为区域的最低点,降雨时承接来自屋面以及庭院空间的径流。通过水位的动态控制实现雨水调蓄,在暴雨来临时充当临时性雨水缓存空间,将周边区域海绵设施内的超量雨水径流引入其中。低位设置的雨水缓流口在降雨强度减小后缓慢排出蓄积雨水至雨水管网。校园操场、篮球场等功能性场地通过沟渠、管网将雨水引流至雨水收集池,统一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2.jpg中央庭院下凹式绿地

在各个区域内实现雨水的“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并进行有效的收集、存蓄与净化。同时通过竖向设计将各区域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内“灰绿”空间削峰滞蓄,减少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校园水安全。

打造寓教于乐的科普校园

结合校园的教育属性,最大限度发掘海绵校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实现海绵理念与使用功能的自然融合。有以地形设计为导向的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在雨天能够形成天然的“迷你河流与湖泊”,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直观感受到雨水汇集的自然表现;有模拟雨水自然循环的水景生态体系,引发学生思考“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雨水是如何循环的”等相关生态知识;有具有特色的垂直绿化、小车雨水罐、雨水花箱等互动设施,引导学生在观察互动中进一步理解海绵城市理念。每一个海绵城市“单元”共同构建成为一个校园海绵城市雨水网络。具有教育意义的设计将生态特色搬入校园之内,将保护生态意识植入学生心中。

3.jpg生态湿塘

项目将海绵理念与使用功能自然融合,在满足高品质景观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掘海绵校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实现了“海绵+创新教育”模式的落地。项目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3.72%,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74.97%,实现校园内涝有效控制,缓解城市管网负荷并削减校园面源污染,有效推迟洪峰时间,提升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保障排水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展现海绵校园的科学美。在2023年海绵项目评估工作中,该项目评价等级为一级。

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