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傍晚,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镇中国传统村落桐枧冲村茯苓窝的广场上,烟花灿烂,皮影戏《精忠报国》正在上演。村民与游客一同参与打糍粑活动、观赏篝火晚会,气氛融洽欢乐。这是麻城市发展夏日经济、激活乡村文化、打造中国传统村落品牌的新亮点。
麻城市地处大别山区,授牌“中国传统村落”21个。近年来,该市以推进中国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为抓手,不搞大拆大建,创新活化利用,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以七大举措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以“一圈三线六片”搭建架构
当地通过科学编制《麻城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确立“红色老区、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打造“一个中心圈、三条发展线、六个特色片区”,形成“一圈引领、三线联动、六片发散”。红色、绿色、人文交叉融合,让不同的地域承担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文化承载不同的风格。
其中,杏花村、谢店村和龙井村地处武汉城市远郊,规划为郊野田园。挖掘杏花村文化底蕴,建设牧童遥指、河东狮吼、陈季常故居等十多个景点,通过梳理杜牧、苏轼、于成龙等名人事迹,实现人文与田园的融合。谢店村、龙井村实现以村为媒,以尾斗湖为景,招引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种植基地、民俗休闲场所,建设好乡村风景。
以村落项目整合优质资源
麻城市围绕传统村落配套建设项目共29个、金额规模达3.7亿元。其中,引进社会资本1.5亿元。当地交通、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一同推进,打通传统村落间的交通瓶颈,实现全市传统村落交通大循环;巴茅河小流域以四个传统村落为着力点,实现传统村落间的公路小循环。
当地还积极修缮维护传统村落民居和具有红色记忆的纪念场所,在留住古村之“根”的同时,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其中,乘马岗村修缮和朱家墩湾传统村落民居提升共23栋,改建老街、红军渠、宣誓广场等20多处建筑,修缮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军指挥部旧址,新建三条半枪馆、乘马会馆革命纪念馆,建成大别山红军公园,成为展示鄂豫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重要节点。2023年,接待游客达40余万人。
以传统工艺传承建筑风格
麻城市挂牌村落以一二三类制定不同的保护标准,划分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部分。挖掘“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建筑布局特色,描绘“一颗印和大屋天井式”结构特点,用“九字法”修复传统村落。
茯苓窝保持修旧如旧;东垸村对“不周正”的老屋全部予以保留。因屋施策,付兴湾村160多年历史的付兴花园原貌不改,龙门河湾的两层土楼至今仍为群众生产生活所用。因人施策,组建21个专家团队,培育本土传统建筑施工企业1家,专业施工人员11人,建立了316人的传统建筑工匠名册。设立工匠学院,培训了200多人的“传统工匠”队伍,推动建筑技术永续传承。
茯苓窝以传统村落传招来市场主体建设康养农场,流转闲置农房56栋建设民宿,实现民居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探索出乡村民居发展利用新模式。村民房屋30年保值增值,30年不垮塌,30年有收入;村集体流转林地、农户土地流转增收20万元。2024年,当地民宿休闲游生意火爆,节假日“一房难求”。
以传统产品推动龙头产业
麻城市深挖当地特色优势,以传统产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的升级。谢店村以村落为依托,招引安徽一千零一叶公司投资1.08亿元,建设以中药材种植与康养休闲为特色、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基地。民宿、餐饮上线后经营红火,常住村民从60多人增加到110多人。“传统村落+民宿+康养+旅游”相结合,让保护与利用达到双赢。小漆园村挖掘油茶、养殖传统优势,涌现50亩山林的油茶大户达50余户、40头以上的黄牛养殖大户10户。
推动传统产业逐渐变成拳头产业。洗马王河村自建老米酒厂,王家畈村入股金盘酒业公司100万元;创业青年周良红投资建成年产20万斤的斗寅乡老米酒厂,龙门河村张家山湾开业农家乐2家。以此为基础,木子店镇吊锅餐饮“遍地开花”,传统村落村民开办农家乐达20家以上。夫子河镇付兴湾建设鱼面产业园,6个市场主体入驻,30余户鱼面作坊群体闯荡市场。
以特色文化支撑村落内涵
培育建筑文化。运用《湖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导图》,分类推进建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开展《麻城市传统村落建筑研究》课题研究。按照“一户一档、一村一档”建立建筑档案,保存图片、影像资料,传统建筑以有形、有影、有数的文化方式得以传承。
培植特色文化。推进东路花鼓戏、皮影戏、红色歌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排演大型地方戏《大别山上七枝花》、收集出版《麻城红色歌谣》《麻城100个将军的故事》等11部红色专著,引起社会良好反响。麻城杏花村与安徽、山西三处杏花村“同框”亮相央视,集体出圈;宣讲“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彭桓武的爱国和科学精神,拍摄《传统村落与二十四节气》短片,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让特色文化与传统村落共同发展。
带活乡土文化。精心打造菊花节、菊花展、菊花原种基地,融文化、旅游、科技、商贸为一体;振兴采茶文化,采茶山歌、茶叶制作、茶艺展示,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单元。张家畈镇的舞狮除了传统的狮子绣球外,还上演赶大头等“绝活”。付兴湾村组织村民在绣楼钩针编织并直播带货,牌楼村在郑家老屋为村民举办传统婚礼,吸引村民踊跃参加。
以共同缔造激发内生动能
以“共同缔造”的理念谋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让保护与发展共同进步。
规划与群众共谋。徐家寨湾按照“村支部+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方式,召开骨干会、湾组会等10多次会议问计于民。列出建设清单,共谋吕阳城门、徐家麟故居和电商直播基地建设规划。项目由村民共建。石桥院村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发展龙腾、尚邦、绿海、百果园、绿海五大种养基地,带动当地64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每户平均务工收入达16600余元。
村落由自治共管。传统村落开展党员联户的“1+10”工作法,主动认领群众工作责任区,成立“五老和谐会”,用“五老”的智慧和经验治理环境,调解纠纷,共建美好家园。效果由群众共评,开展问卷调查,村民满意度为98.3%。成果与群众共享。全市传统村落村民本地就业共3579人,乡贤回村103人,招引市场主体20余家,安排本地务工600余人,当地收入达1200余万元。2023年,全市中国传统村落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户均增收1.2万余元。
以立体宣传展示保护成效
麻城市在新华网、中国建设报、湖北日报发表稿件共23篇,在传统村落博物馆推介麻城经验10多篇。在黄冈日报、麻城市政府网站、麻城电视台、麻城发布、麻城住建发表相关工作宣传稿件62篇,在QQ群、微信群等发表相关工作宣传稿件334篇,让市民自觉参与到保护利用中来。线上推出传统村落短视频最大播放量达100万多次;线下通过传统皮影戏、村晚等现场体验式宣传,起到村民感受村落、留在村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