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期间,专程赴位于徐汇滨江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强调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近年来,徐汇滨江遵循“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发展原则,积极实施城市更新,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科创绣带”的转变。
徐汇滨江更新发展对比
城市更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徐汇滨江岸线长度11.4公里,区域面积14.19平方公里。这里曾是20世纪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自2008年起紧抓世博、浦江贯通两大契机,以黄浦江两岸城市能级提升为出发点,加力实施城市更新,打造形成滨水区更新样板、创新产业高地、滨水消费地标,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多项荣誉。
规划引领,打造滨江更新样板。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精益求精建设“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趋势科学规划产业组团,做好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大文章。自2020年以来徐汇滨江共新增就业人口超4万人;近三年交付3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500套租赁住房,1600间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成漫步、骑行、驱车皆可看江景的景观大道,开放沿线5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10万平方米亲水平台,沿江增设商业站点、市民食堂、文体配套等20余处,实现还江于民。目前仍在推动滨江向腹地的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促进更大范围城市更新。
科创主导,构筑创新产业高地。徐汇滨江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集聚更多“重量级项目、高能级平台、标杆性企业”,目前已形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科创金融”互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深耕人工智能产业,建设西岸智塔“垂直硅谷”,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把握通用人工智能的变革趋势,建设西岸大模型科创街区,打造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集聚基模生态专区、高校联合创新中心、领军企业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目前已入驻企业100余家。
文商融合,建设滨水消费地标。徐汇滨江更新过程中,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保留一批历史遗存,塑造场所的显著特质以助力文商融合。打造西岸美术馆大道,集聚20余座文化艺术场馆,提升艺术浓度,促进文商融合,西岸艺术中心、西岸漩心获评上海全球新品首发新地标。由百年水泥厂改造形成西岸梦中心,拥有800米滨江岸线,集艺术展览、滨水市集、户外运动、音乐演艺、酒店餐饮等于一体,更新过程中充分保留了具有典型工艺特点的预均化库、废料仓库、货运码头、水泥筒仓等标志性建筑,基于原有建筑空间和结构特点的活化利用为艺术中心、文化集市、水上秀场、室内攀岩场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模速空间所在的西岸传媒港
西岸梦中心(近处)和西岸传媒港(远处)
2024FISE极限运动世界杯
机制创新推进统筹实施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聚焦提升实施品质,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保障成片开发的实施推进。
建立地区开发建设综合实施平台。为推进地区综合开发,徐汇区建立西岸滨江功能区管委会,成立国有独资企业集团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西岸集团统筹落实地区开发工作,全面承担土地储备与前期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功能开发与招商引资、整体运营与综合管理等职能。管委会下设徐汇滨江管委会办公室,与西岸集团合署办公,形成管委会决策、管委办(西岸集团)执行推进两级管理体制。
实行规划总控确保开发建设品质。上海市2021年发布《关于开展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上海市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规则(试行)》,以推动实施为导向,以地区总图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审查为支撑,整合开发、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力量,实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例如,“西岸梦中心”项目中,依托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对红线内外景观一体化塑造、建筑风貌控制、第五立面建设、门头店招协调、标识系统设计等进行前置指导和过程把关,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品质呈现。
探索“分期竣工验收”路径。为推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早落地、早见效,针对建设项目一张工规证上包含多个建筑单体的问题,建管部门充分发挥重大工程保障机制,采用“一证多用”方式实现分期竣工验收,已验收建筑投用期间做好使用范围硬隔离措施,严格落实消防等安全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