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华夏文明从这里走来
2023-04-13 10:11:47    作者:近安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建筑景观等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有机结合与互动的衍生物和集合体,是城市唯一性特质的重要体现。不同特质的城市文脉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姿的华夏文明,在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地域特征,让城市保留“来时之路”,让乡愁留有“容身之所”。

线串连北京之美

自永定门至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历经700余年,是中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

提起中轴线,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北京,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恢弘壮丽的画面。从北向南,沿着轴线两侧,分布着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现代公共建筑等重要建筑物,布局严谨、中心明显、高低有别、左右对称,形成中国古典建筑的壮美画卷,体现了东方审美的极致追求。

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自元至今,中轴线始终伴随着这座城市生长、变化,今天它依然是中国的中心之城,因为它从未偏离过这条“灵魂之线”。

在修缮、疏解、更新中,中轴线和北京老城一起,既留住过往,亦迎来新生。

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发布,明确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2023年,《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公布实施,首次明确了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

如今,站在景山这个老北京城的制高点眺望,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显得愈发恢弘大气、井然有序,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得到全面烘托。

城传承圣城文脉

曲阜被誉为诸皇之地,文脉之源。这里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学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传承地,更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地标,被誉为“东方圣城”,1982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被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灵魂里。

走进曲阜,人们会惊叹于古人在城垣选址和营建方面所体现出的道法自然、人地和谐理念;曲阜共经历了6次城市营建,除商奄国城址无可考,周鲁故城、汉鲁故城、北魏石城、宋仙源城、明故城无不体现在“礼制”思想下的规划;周鲁故城、汉鲁故城和明故城形成三城层叠的独特格局,明故城的“庙城”格局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孤例。

按照2015年山东省政府批复的曲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范围为曲阜历史城区,包括周鲁故城、汉鲁故城、明故城以及与之毗邻的相关区域;东至京台高速公路,西至周鲁故城西护城河,南至有朋路、静轩东路,北至北外环;总面积23.24平方公里。

现如今,曲阜古城保留着百年前明清建筑的古韵,整座老城位于全长5339米的明故城城墙之内,在这座明故城城墙之中的老城区被完整保留。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978年被毁,后又在2002年重建,石板路、砖木结构的民居、明清时期的牌坊群都在述说着曲阜老城的历史。

水浸润姑苏灵魂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傍人家。游走于姑苏区平江路,看河道中乌篷船过,听弄堂里评弹声声,这里就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江南。

如果说苏州古城是江南文化的根脉所在,那水就是苏州的灵魂,君到姑苏城,人家尽枕河。从古至今,苏州古城一直是“依水而筑,因水而秀,缘水而兴”,水系的完整性对古城风貌有着特殊的意义。苏州对古城风貌的保护,正是从水着手的。1982年,苏州市政府开始全面整治城内河道水系。2012年10月26日,姑苏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也是在这一年,苏州开始对环城河步道和沿线景观进行全面修复。到2015年年底,全长15.5公里的环城河步道全线贯通。2017年,“清水工程”完成管网建设及修复60公里,沿河直排点整治完成平江河、临顿河等5条河道203处。2018年,水务部门又对城区46条河道摸排出的1743处污水直排点进行整治;对姑苏区辖内经多轮排查确认的沿河居民、商户污水直排点,采用“入户接管”为主、“室外挂管”为辅的形式进行污水收集,累计完成整治2800处。姑苏城内的河道陆续清亮。

正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保护理念,为苏州留住了呈现江南水乡风貌的物理空间,让文脉传承有了坚实的依托。

楼诉说琼州情缘

坐落于琼州大地上的骑楼,是来海南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海口骑楼老街是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且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群。街区内现存骑楼建筑600余栋,主要集中在12条街道上,总长3919米,总占地面积1820亩。

气势恢宏的骑楼建筑群背后,也诉说着一段他乡与故土的百年往事。骑楼并不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而是来自国外。海口的骑楼跟华侨有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在当年“下南洋”的热潮中,海南人从这里登船,前往陌生的土地,辛苦奋斗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这种建筑形式。在经商挣钱之后,他们把当时看到的最美的建筑带回了家乡。骑楼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布满着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凭栏、门窗等精美雕花。凭借独特的南洋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蕴,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于2009年被授予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岁月轻抚骑楼身,洒落老街万分情。于当地人而言,海口骑楼老街承载着海口市民和琼籍侨民的百年情缘,是海口历史文化与侨胞记忆的文化瑰宝。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地相关部门对海口骑楼老街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全面推进骑楼街区历史建筑资料整理、历史建筑普查、平台录入等工作,建立了骑楼老街建筑电子档案,包括历史建筑所在位置、方向、楼层高度等内容。

如今,海口骑楼老街的文创产业,将海南历史的真实性、古街风貌的完整性以及琼北民居的延续性加以融合,留住了海口的城市文脉,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设计中,留下了一抹南洋创业者“叶落归根”的乡愁印记。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