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数“聚”赋能“惠”古城——多地数字化保护利用古建筑观察
2023-04-26 09:55:06    作者:谢展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古建筑保护的作用尤其突出。一些城市通过数字化赋能,汇聚古建筑数据资源,创新古建筑保护利用方式,实现可监测、善分析、能指挥的目标,协助城市保、规、建、管工作的全面及时把控,为古建筑保护更新工作助力,不断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

治堵点建立数字档案

【亮点】

以测绘数据成果为基础,建立古建筑数字档案,搭建覆盖面全、三维感强、现势性高、数据丰富的应用系统,反映建筑残损、变形等各方面信息,为后续保护、修缮工作提供基础档案,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镜头】

近期,浙江省建德市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全景摄影等数字化技术,对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檀村村樟宅坞自然村的一处古建筑进行了地空720度信息全覆盖,准确高效地记录了建筑的现状三维空间信息,同时测绘采集与保存现状勘察评估相结合,保证了工作的效率与成果质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三维激光数字化测绘技术,能精确捕捉建筑的变形状态,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整体控制测量,反映建筑残损、变形等各方面信息,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在完成数字化三维扫描与基础建档的基础上,建德市研究制定“一处一策”,可精细化指引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保护与利用。同时,科技赋能,编制“一处一档”,建立历史建筑全面数字化三维档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180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编写,并建立相关“立体化”数字档案。

河北省邢台市确定团结东大街、开元路、建设大街、新华北路、新华南路等城市道路的围合区域为历史城区范围,共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1片历史风貌区。邢台市以历史城区为核心,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创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其中的重要历史建筑被定为修缮保护项目。邢台市对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了测绘,建立数字化档案,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拥有了“3D身份证”,在保存历史建筑现状的同时,也为制定精准保护及活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赋予历史建筑生命力。

强监测汇聚要素资源

【亮点】

对古建筑影像及基本属性完成精细化扫描,集合建设全域数字化保护、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等场景,综合城市管理多个部门数据,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古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镜头】

“李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系市级文保单位,总投资约2450万元,产权征收7户……”近日,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779号的李家台门主屋地块微更新工程迎来完工验收,相关信息在古城数字馆的“数字大脑”上一目了然。

这一变化,正是基于越城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截至目前,该应用集合建设全域数字化保护、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监管、文化基因解码利用、文商旅融合服务5大场景,联跨34个部门,拥有旅游、交通、消防、地下空间等300余项数据,共收录了古城内文保单位(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1.48万幢房屋影像及基本属性,完成精细化扫描重点文保单位94处、采集30.88公里历史文化街区街景数据。

以“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监管”子场景为例,通过整合国土、文旅、交通等12类业务数据,打通25个跨部门、跨层级系统,对接27个数据接口,实现对古建筑、古桥等安全隐患的主动抓取、实时监测分析、自动触发预警和问题交办处置,构建起保护前置、科学决策、日常检查、风险治理的文物安全“一件事”集成体系。

陕西省西安古城墙已经有1400多岁了。随着城市发展,地铁穿行其下,沿线商业繁华,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墙体,还有木质建筑和护城河,如何及时准确给它“开药方”是个不小的考验。

现在,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应用,让西安古城墙焕发多彩新生机。据介绍,倾角仪、梁式测斜仪、测缝计、沉降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点等监测设备及点位,遍布在全长13.74公里的城墙上,对城墙墙体及附属建构筑物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测。“除了城墙上的监测点,我们还在护城河一圈设立31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在地铁经过城门处设立震动监测点。这些数字化监测设备提供了海量数据,为我们精细化保护城墙打下坚实基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基于这些数据,建立了城墙文物保护“四色”分级预警系统,设立城墙沉降和裂缝的预警阈值,用绿黄橙红代表预警等级,再根据预警等级执行不同的应对措施。

惠民生推出数字应用

【亮点】

以古城数据要素资源为支撑,通过各项数据资料有机结合建设数字孪生展示场景,推出更多贴近居民生活化、休闲化的数字应用。

【镜头】

在手机上打开“云游苏州”客户端,跟着15岁古风少年“江南”徜徉平江路,在云端感受“千岁”历史街区魅力;“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平江历史街区各类保护对象信息跃然眼前……在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数字化应用场景随处可见,成为苏州姑苏区平江街道拥抱数字化的积极实践。

事实上,平江历史街区探路数字化已有良好基础。去年,平江历史街区全面上线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展示项目。在微信中打开“姑苏古城”小程序,进入有声导览信息展示平台,整个平江历史街区300多个地理点位一览无遗,每个点位链接了有关保护对象的文字内容、声音故事、实景图片等元素。有了该工程,不仅古城保护与更新、文保建筑保护修缮等有了资料支撑,游客和居民也可以现场手机扫码标识牌,获取街区各类保护对象可指引、可观赏、可分享的全方位信息。

今年2月,保护区、姑苏区召开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和CIM+“数字孪生古城”专题推进会,加快推进数字古城建设。“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一项将古城的各类传统民居建筑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以街坊为单元,对建筑主体和环境信息开展的专项调查。项目分探索研究、先行先试和全面推行三个阶段,其中,探索研究阶段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先行先试项目正在组织实施,涉及18个街坊。在完成先行先试项目基础上,保护区、姑苏区将对古城剩余27个街坊和山塘线、上塘线两大区域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力争2025年实现苏州历史城区范围全覆盖。

目前,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持续梳理并归集古城保护更新、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民生服务等16个领域古城要素资源,完成6大类、240项要素资源展示。保护区、姑苏区将持续开展建筑单体化建模、片区专题数据的治理汇聚,打造全面、完善、系统的古城仿生空间,推动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常态化运行。


编后:数字化保护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古建筑不仅是古人审美观和建筑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生”,使保护、研究、阐释和利用更加智慧化。

数字化技术的一大亮点,是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边界,在虚拟世界中运用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展现历史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形成对于古建筑的认知,将片段化的文物保护信息编撰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方便信息的查询与获取。

数字化保护活化利用古建筑,涉及保护利用的空间区域、时间段落、服务人群、利用程度、利用方式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目标不仅是保护前提下的持续利用,而且是为不同服务人群提供不同的利用方式,以便有更好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因此,在阐释和展示上的数字化,要不断挖掘城乡古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更便捷、快速地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在不损害遗产本体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展示利用工作。要综合利用多种科技手段,不能简单新建、拆真建假,要尽可能地“走进”历史,不断改进保护保存手段,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续写中华文明的城市史、人居史、文化史,完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时代使命,让广大人民更好地利用文化遗产信息,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