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从业者要有信心!因为风景园林是一个有韧性、健康的、有生命力的专业,可以解决城市的安全问题,可以助力城乡可持续发展,可以融入百姓生活并带来情绪价值,可以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气质,是落实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李如生
李如生
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风景园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次提出“百姓园林”的理念,成为行业内热议的焦点。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在接受专访时,深入阐释了“百姓园林”的理念背景、价值创造、实践路径以及未来愿景。
厚植社会土壤,让百姓真正成为主人
什么是“百姓园林”?李如生说,“百姓园林”是以人民需求为核心,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园林建设理念。它强调园林绿化应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提质和增量结构优化并重,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谈及“百姓园林”理念的产生,李如生表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深深扎根于国家战略、社会转型与民众需求的沃土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百姓园林”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是明确了城市建设的基本逻辑,让园林回归大众、服务百姓,理应成为社会共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城市转型进入关键阶段,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带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以及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升级,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和生态环境质量。
李如生说,这种转变为风景园林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百姓园林”有望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领域,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民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彰显多元价值,让园林融入百姓生活
“百姓园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核心价值,堪称实现风景园林社会价值的绝佳渠道。李如生强调,城市中约40%的土地为绿地空间,从大型城市公园到街头小微绿地,从社区花园到绿道,这些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园林空间,为实现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百姓生活场景。
与云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领导讨论百姓园林实践
“百姓园林以普惠的姿态面向全体民众,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园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归属。”李如生进一步解释,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游乐设施中嬉戏玩耍,年轻人能够在运动场地挥洒汗水,老年人可以在休憩区域悠然自得地聊天,残障人士也能在无障碍设施的帮助下自由活动。这种全民共享的特性,彰显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在生态层面,“百姓园林”涵盖大生态与小生态两个维度。大生态着眼于城乡乃至国土空间的生态格局,小生态则聚焦民众身边的日常环境。“‘百姓园林’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日常生态。”李如生形象地比喻道,从家中阳台上的一盆花,到小区道路旁的绿植,再到街头绿地和单位游园,生态无处不在,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同时,生态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愈发紧密,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与经济实现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百姓园林”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生态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局部小气候,还能为民众带来情绪价值和幸福感。
文化传承同样是“百姓园林”的重要使命。李如生说:“在历史长河中,传统园林多为皇家、文人或达官贵人所享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坛、颐和园等传统名园纷纷向公众开放,园林文化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他认为,“百姓园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能够将阳春白雪的传统园林文化普及到大众之中,培育社会的文化气质,成为多元文化艺术融合的平台。
支持公众参与,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场景
在地方实践层面,李如生认为花园城市与“百姓园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认为是“人民城市”理念的不同表述。无论园林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城市,还是其他城市建设理念,都与“百姓园林”的宗旨高度契合。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提供公共产品和环境支持。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生态修复、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都离不开风景园林的参与,而“百姓园林”理念的融入,能够为这些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城市环境的整体提升。
“在‘百姓园林’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倡老百姓的全过程参与。”李如生强调,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民众的参与能使园林更贴合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共建共享。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搭建参与平台,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园林建设,让百姓成为园林的主人。
技术创新是推动“百姓园林”发展的重要引擎。尽管当前风景园林行业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空间巨大。数字技术能够深度介入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规划设计阶段,利用大数据可以精准分析民众需求,优化设计方案;建造过程中,数字化工具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运维管理方面,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对园林设施、植物生长、客流量等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同时为碳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提供支持。
在福建连城调研兰花生产基地
数字化技术还能极大地激发公众参与热情。通过信息平台、二维码等渠道,民众可以便捷地参与园林项目的意见征集、设计评选、建设监督等。以社区花园建设为例,上海的社区花园项目由设计团队、居委会、居民志愿者、周边商户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共建共享机制。其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使得居民参与更加便捷高效,进一步增强了民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开展实施行动,走进千家万户
为推动“百姓园林”理念的落地实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积极行动,从多个维度开展工作。在研究领域,学会围绕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例如探讨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城市新发展模式,为城市更新中的园林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园林博览会的转型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展会的质量和效益;研究美丽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专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开展风景园林专业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挖掘和保护珍贵的园林文化资源。
学会持续组织设计下乡活动,深入县城和农村地区,为当地园林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积极参与住建部的对口帮扶工作,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以湖北麻城的菊花产业和福建连城的兰花产业为例,学会帮助当地规划园林景观、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了园林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李如生说,学会还大力倡导总师咨询制度,搭建政府与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解决地方专业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地方园林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此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公益项目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百姓园林”建设,共同推动园林事业发展。学会倡导推出“百姓园长”等创新举措,增强民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制作融媒体小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百姓园林”知识和故事,提高公众对园林事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让“百姓园林”走进千家万户。
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对比国内外园林建设,李如生指出,在发达国家,私家庭院较为普遍,而我国公共空间相对丰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园林建设的效益和质量。
在贵州毕节考察杜鹃新品种研发基地
国外在园林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规范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法律程序、民主协商等方式,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协调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强大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园林建设和管理。
展望未来十年,李如生对“百姓园林”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认为,“百姓园林”要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必须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要积极融入行业实践,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城市到乡村,从生态修复到文化传承,从空间设计到活力营造,为各类项目提供专业的园林解决方案。
“凝聚共识是‘百姓园林’发展的关键。”李如生强调,要让“百姓园林”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这需要通过更多鲜活的实践案例来支撑,打造更多贴近民众生活、深受百姓喜爱的园林空间,让园林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姓园林’可以讲好中国故事。随着‘百姓园林’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园林即百姓生活”的美好愿景,为风景园林事业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李如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