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查找

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 提升县城街区空间品质——以张家港市政基础设施更新为例
2022-05-25 21:57:56    作者:高朦 许煊敏

县城(县级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重要桥梁纽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如何全面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如何完善县城基础设施体系、如何提高县城城市空间品质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战略谋划。张家港作为江苏省苏州市下辖县级市,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中重要的节点型县级市。笔者结合张家港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实践,为今后县城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探索和借鉴。

现状问题:设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张家港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末因港设市、商贸繁荣,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老旧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短缺的公共服务设施、局促的街区活动空间等,已然难以匹配当今城市风貌、难以满足周边市民需求。新时代的城建发展思路正逐步由“大刀阔斧”型建设向“生态宜居”型建设迈进,从生态性及公共性视角来看,其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方面。

在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方面,一是部分路段交通拥堵,人车混行。以杨舍镇为代表的老旧城区主要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制于时代属性,老旧城区多条道路及周边环境呈现典型的“大马路街区”特征,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二是局部区域设施老化,积水严重。当前老旧城区所采用的传统雨污水管网系统可追溯到20~30年前,由于年代久远,目前部分区域市政管网设施已老化,导致排水不畅,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在沿线街区空间品质方面,从公共性视角来看,老旧城区现状整体的空间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效率导向和物质导向特征,公共空间体系亦表现出“粗线条、机械化”的特征。一是公共空间数量不足。老城区主要道路沿线老旧小区众多,人口结构以中老年为主。由于老旧小区内部空间局促,难以满足居民日常户外活动需求。二是公共空间品质一般。目前已建成的街区活动空间多存在尺度过大或过小、慢行系统不畅、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简陋、景观风貌千篇一律等问题,无法吸引居民驻足停留,难以满足居民日常互动、娱乐、休闲的需求。三是人文关怀缺失。城镇道路及沿线空间品质是展现城镇精神风貌最直观的窗口。老旧城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片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但现状并未将其体现出来。

提升理念:通过更新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城镇发展价值观演进背景下城镇空间发展的反馈式演进,是理念转型升级背景下“失落的”城镇存量地区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空间升级过程。其最终目标在于秉承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原则,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提升及拆除重建三大抓手,实现老旧城区的激活与重生,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及美丽县城的蓝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步由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增量开发向存量开发转变,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以此为背景且着重关注以人为本的生态基础设施与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协同优化,则是城市更新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下的重要分支。

以张家港为例,应立足老旧城区发展诉求及现状问题,秉持以人为中心、顺应自然的老旧城区提升理念,全方位、一体化、创新性完善老旧城区道路沿线地区公共空间及公共功能体系,重塑公共价值,激发公共活力,培育公共精神。

更新策略:坚持系统统筹分类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而城市更新作为新时代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也应坚持在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对此,张家港将“系统统筹”和“分类施策”有机结合,形成了城市更新张家港策略。

战略布局层面,坚持系统统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协调“一体化”:结合片区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融入“街道一体化”理念,通过统筹完整街道空间及交通、功能、文化、形态和设施,实现路权人车平衡、美丽街区共享。

二是海绵城市“生态化”:立足可持续发展,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的统筹推进,实现道路从单一的通行功能向通行、交流、活动、雨水管理等多元化功能转变,摆脱孤立的水患控制思路,城市公共空间升级雨水管理新担当,有效提升水生态水平。

三是因地制宜“微改造”:街巷改造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见缝插绿,为“犄角旮旯式”的微型公共空间赋予游憩、休闲等功能,精雕细刻,打造便于居民就近使用、可停驻、环境优美的小型公共开放场地。

四是以人为本“重体验”:街区改造更新的根本是为民,因此,需立足居民对于片区发展诉求,考量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性,激发群众公共活动的兴趣,最终实现老城区公共价值的重塑。

关键落子层面,张家港坚持分类施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市政道路基础设施:一是对老旧城区街巷人行道提档升级、整治架空管线、增设停车位、局部拓宽车道,疏导交通,重点整治背街小巷,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二是在道路及街区改造中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步道、尾水湿地等海绵设施,提高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面源污染(SS)削减率。三是加大研发力度,因地制宜,联动张家港本土企业,创造性地将钢渣制品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实现材料就地可循环利用。

针对街区空间品质:一是多元复合,增补公共空间。在对街道的功能更新中,采取“增补与提升”的更新策略。一方面增加公园绿地、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多元化公共功能体系,营造美好生活圈;另一方面针对已建功能空间,通过增补设施、景观设计等微改造手段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单一功能复合化。二是以人为中心,提升街区品质。在优化街道功能空间方面,着重强调引导街道尺度的人性化转变,通过增设沿街商业建筑及公共空间收缩街道尺度,形成连续的人性化尺度的街道空间。在梳理慢行系统方面,结合现有人行道,打通堵、断区域,形成城市林荫道、滨水景观步道、城市骑行道三条慢行通道,串联成网,尽可能形成环小区慢行闭环,满足居民的慢行休闲需求。在增加趣味节点空间方面,结合户外景观家具、小品及配套设施,传达街区空间意向,彰显片区特色。在提升绿化植栽档次方面,对老旧城区植栽进行移旧补新,在保证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局部打通视野,形成虚实相间的景观空间。三是打通文脉,重塑场所精神。针对老旧城区道路沿线空间文化性差、感知度低的问题,通过深挖片区文化内涵、植入文化节点、记忆线索和增设文化设施、融入科普知识等方式,将人文元素有机融入空间改造和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以文化载体的建设及文化活动的创新演绎,增强市民与空间的情感联系,唤醒城市的公共精神。

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直接服务县城居民,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硬件基础。近年来,不少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已经出现了“老化”“超载”“过时”等问题。而县城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鉴于此,希望通过张家港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为我国全面推进县城的城镇化工作提供一些思考。

高朦

苏州同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水生态中心规划所所长,资深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设计师。长期致力于城乡规划、城市更新、景观工程等领域工作。先后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主持参与完成城乡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海绵城市设计等项目40余项,参与编制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丛书5册,被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作品获得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江苏省和苏州市优秀勘察设计及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奖10余项。

许煊敏

张家港市公用事业管理处高级工程师。长期担任老城区街区道路与建筑立面改造、核心商圈市政配套、水系及景观绿化改造、海绵城市改造等项目负责人,先后参与主持了2个省级示范项目、1个苏州市级示范项目。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