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登录查找

湖南:踏浪前行风正劲 如椽巨笔绘新景
2019-11-21 11:21:37来源:中国建设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城乡建设成绩斐然,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笔直延伸、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一座座村庄整洁美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创新极具活力,发展日新月异,一幅幅壮美的现代城市画卷在三湘大地徐徐展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持高举推进新型城镇化旗帜,始终贯穿“四个住建”(人文住建、绿色住建、智慧住建、廉洁住建)主线,倾力打造“政府+协会学会+科研院校+企业”体系,湖南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icture.jpg

橘子洲头

绘就城镇“新蓝图”

——城镇化率从7.9%到56.02%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连接了湖南省城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56年建成的中苏友好大楼(现长沙市口腔医院),高18米,为历史上的中苏友谊作了无声见证;建于1959年的湖南宾馆,高35米,是当时湖南第一高楼,这一建筑高度纪录直到1972年才被位于长沙河西的麓山饭店(现麓山宾馆)打破。2018年开业的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以452米高度重塑了湖南的“天际线”。

湖南省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指导方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29.75%。尽管这一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多百分点,却被视为湖南城镇化的新起点。

2006年5月,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湖南省委提出要围绕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推进城市化。在随后召开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和“3+5”城市群建设,被确定为富民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

2016年,在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深入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此后,相关政策对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思路进一步明晰:努力打造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升级版、中部崛起新高地、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株潭“三干两轨”项目(即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长株潭城际铁路“四完善两加快”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picture (3).jpg

长沙城际铁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落地实施,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速,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6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386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7.9%增长到2018年的56.02%。

目前,全省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至5个,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其中,长沙成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衡阳、株洲、常德、岳阳成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

■ 建设宜居“新家园”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从3.9平方米到48.8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代人“蜗居”一室是当时普遍的居住现象,大多数家庭居住在简陋棚屋。以长沙市为例,1957年长沙市人均住房面积仅4.37平方米。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主要停留在“等、靠、要”,即等国家划拨房、靠组织建房、向单位要房,“住房紧张”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1980年,国家提出改革城镇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湖南老百姓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市场购房的巨大转变。住房制度改革迈开步伐,推行“加租起步、建商品房开始、逐步过渡到货币分房”。

1992年,神州大地上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城市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存量公房出售更是湖南省房改工作的重点。同时,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1995年1月1日起,湖南省正式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21世纪初,商品房成为湖南省住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长沙梅溪湖、滨江新城等政府主导的片区大开发,也有碧桂园、万科、北辰等房企巨头争相布局湖南市场。

!picture (5).jpg

邵阳上连村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住有所居是安居乐业的起点,稳定房价是宜居宜业的关键。2018年6月,长沙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全面打响反炒房攻坚战。同年7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湘十一条”,强化楼市分类调控,省内重点城市房价得到控制。

为解决全省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2008年,湖南省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105.5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7.41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261.3万套,帮助近1000万居民“出棚进楼”;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1.71万户,户均补助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万元,帮助超过500万农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截至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8.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4.9平方米,增幅达12.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3.1平方米,增长超过6倍。

■ 擦亮城市“新名片”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从“小步慢跑”到“全面开花”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大量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各种生活垃圾一度直接排入城市内河。

长沙圭塘河河水黑臭,曾是远近闻名的“龙须沟”。经过多方努力,圭塘河以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2017年成功摘掉“黑臭水体”帽子,清澈的河道自然舒展,与艺术桥、湿地、绿地相互呼应,成为城市“生态河”。

、.jpg

长沙滨江金融大厦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湘江保护与治理成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80%的干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常德穿紫河、郴州秧溪河等城市内河,由黑臭“龙须沟”变身滨水公园,杨柳依依、河水潺潺。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近年来,湖南省先后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两供两治”、“双修双改”等专项行动,污水垃圾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城乡环境基础设施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今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出着重抓好安全供水、气化湖南、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6大工程,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快车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自“城市品位”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出,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已经刷新——不再追求GDP粗放型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居宜业的乐园。

!picture (2).jpg

治理后的长沙市圭塘河

常德老西门、永州柳子街、湘潭风车坪、郴州裕后街等老街古巷,通过有机更新,守住了城市的风貌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长沙棚户区改造工程探索了一条“留、改、拆”并重的新路,拒绝“大拆大建”,改善了人居环境,都正街、高正街、百果园等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湖南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全省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6%、76.9%,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4.31%。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5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38个,中国传统村落658个,全国绿色村庄1430个。

■ 激活发展“新引擎”

——建筑业总产值

从0.14亿元到9581亿元

据历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建筑业总产值仅为0.14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筑业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企业产值规模明显提升。

建筑业的发展与区域建设紧密相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建筑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化、工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发展态势日趋显现。

2019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全省“建筑强企”名单,中建五局、湖南建工集团、沙坪建设等19家企业入选。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湖南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81.44亿元,同比增长13.8%,即将升级为万亿元级产业,建筑业已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从过去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如今干净、整洁的“智慧工地”,建筑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后,转型发展的节奏加快。

在工地入口,工人通过“刷脸”进入;工地内设立信息指挥中心,实时采集大量视频和各种数据,有了高科技加持的“大脑”;塔吊施工不再单纯依赖对讲机,而是在塔吊上安装了传感器,对风力、回转角、载重等数据进行采集,实现精准、安全作业……三湘大地上的智慧工地,已成为智慧城市理念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具体体现。

!picture (4).jpg

常德穿紫河综合治理工程

随着5G商用时代的来临,建筑业站在了5G应用的潮头。借助数字化BIM+AR+VR技术,三维化的设计图纸和正在建造的建筑之间,搭建起可视化的桥梁。而勘测、设计、施工、验收等建筑业全流程,也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据悉,湖南BIM技术应用和省级统筹建设智慧工地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立足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湖南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培育、“一带一路”建设上持续发力。

湖南涌现出了远大住工、三一集团、筑友智造等全国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年产能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现有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个(长沙)、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9家。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4273万平方米,年产能突破3000万平方米,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装配式建筑已成为继超级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后的又一张“湖南名片”。

湖湘建造更是频繁出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由过去的“借船出海”,到如今的“驾船出海”,湖南省工程承揽能力明显提升。如中建五局实施海外优先战略,目前已在“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有项目落地。湖南建工集团海外业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房建、公路、桥梁、电网等多个领域,其承建的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项目,是中国在塞内加尔规模最大的援助项目。

■ 加快推进“放管服”

——行政审批从臃肿

“大围城”到瘦身“加速度”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一直致力于推进“放管服”改革,向改革要效率、向创新要活力。2018年以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放管服”的生动实践,在全国非试点地区率先启动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完善顶层设计,疏“堵点”、祛“痛点”、破“难点”,让项目落地更快、办事程序更便捷。

!picture (1).jpg

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

湖南省统一的工程建设审批管理系统今年9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五减”:审批事项由原来的71项压减至50项;房建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230个工作日,压减至60个~100个工作日以内;将改革前71项串联审批事项划分为4个审批阶段,各阶段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全流程提交的申报材料由320余份压减至160余份;通过推动“多规合一”“区域评估”“多图联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配套改革,实现行政相对人整体跑动次数最简。

同时,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动下放厅本级行政审批权,省管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备案、质量安全监管、施工许可证核发、竣工验收备案等行政权力事项做到“应放尽放”。自今年5月起,全面推行行政许可电子化申报和审批,基本实现企业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砍掉验资证明、经营场所证明等不合理证明材料16项。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大力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推出“互联网+图审”、政府购买服务、多审合一、多图联审等一系列举措。自改革以来,基本实现“零跑路、零接触、零付费”,施工图审查和备案时间从100天提速到平均9.1天,平均每年为建设单位节省施工图审查服务费3.2亿元,主管部门平均每年纠正违反质量安全标准问题823个,勘察设计监管能力是以往线下纸质审查的24.6倍。

■ 提升文明“高颜值”

——城市管理

从“粗放型”到“精细化”

1978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2002年,国务院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5个领域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标志着城市管理执法向“综合执法”迈出实质性步伐。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湖南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今年5月8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立城市管理和执法监督局,标志着全省城市管理工作掀开了新篇章。截至9月底,全省有13个设区市和118个县市区按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要求,统一设立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城市管理和执法队伍“大家庭”不断增添新成员。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家园,城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安居乐业。湖南各地纷纷创新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株洲市建立200个“建宁驿站”,各方反响良好;长沙市开展城管、公安联合执法,打造了“双剑合璧”经验;郴州市制定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邵阳市聚力“洗城运动”,打造干净亮丽的城市容颜。

城市管理执法行为逐步规范。全省持续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三年行动,各地强化执法队伍自我管理和教育培训,执法人员配发制式服装,执法队伍认同感显著增强,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承担了诸多急难险重任务。

物业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业委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小区成为了每一位业主的“家园”;垃圾分类变成新时尚,居民参与度日常活跃,让垃圾不再“流浪”;城市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用“绣花功夫”让城市更精致;“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让社区、群众日益成为城市舞台最活跃的“主角”;果皮箱、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照明设施……不断添置的城市“家具”,让户外场所像家一样方便舒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优先、美丽宜居、生活美好的新型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正成为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者的奋斗目标。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