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大资源平台 ■ 大数据高地

登录查找

彝族小乡村的新生活
2021-08-05 21:24:53    作者:彭杰

溪水缓缓而流,水车吱呀转动,村口的野花开得正盛,老人和孩童们在古树下乘凉……这样的情景,如今每天都可以在云南省安宁市青龙街道马鹿塘村看到。

搬新窝住新房换新颜

马鹿塘村地质灾害多发,群众生活曾经受到严重影响。此前,这里发生过山体滑坡,让部分村民陷入了无安全居所的境地。在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支持下,经过整体评估,马鹿塘村将这些村民的住房纳入规划建设清单。没用太长时间,11户村民顺利搬进新房子,一步步走向新生活。

这个新居安置点距村委会7公里,每幢新房面积约100平方米。搬迁前,青龙街道解决了“三通一平”问题,让很多劳动力欠缺的家庭直接“拎包入住”。

杨丽是此次搬迁的受益人之一。此前,她从未想过自己能住上如此“洋气”的房子。杨丽很满意政府给他们盖的新房,不但孩子和老人都有了独立空间,外面还带有一个院子,平时能够养些花花草草,晒晒核桃。

同样分享喜悦的还有今年74岁的李奶奶。李奶奶家庭条件较为困难,是村里特别帮扶对象。搬迁那天,市委、市政府的帮扶人员专程前来慰问,还带来被子、大米、香油等生活用品。她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好政策,过了大半辈子还能住到新房子。”如今,李奶奶时常到田间地头种菜浇水,没事时还会去村里建的小花园溜达乘凉,日子过得很舒心。

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马鹿塘村委会干部李贵友说:“搬迁不是简单地挪窝。如何让村民稳得住、能致富,这些才是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是搬迁后要续写的“后半篇文章”。2020年,马鹿塘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以“三清四美三宜”为标准,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抢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

如今,马鹿塘村已提升改造水塘2个,建立垃圾集中分类点,村内道路硬化率100%,实施绿化土换填1050平方米、栽种植被1050平方米,新建木栈道、花架、水车、拦河坝,完成门前河道清理改造3段,实现村内雨污分流。改造后的马鹿塘村更加体现出新时代的农村特点,记住了乡愁,也留住了青山绿水。

美丽乡村需要“美丽产业”。乡村的美不仅在环境上,也要体现于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为了让搬迁后的群众安心过日子,马鹿塘村探索实行“党建+合作社”新模式,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充分盘活村中资源,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农村经济业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

据李贵友介绍,创新“党建+”的发展模式是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一边开发产业,一边拓宽就业门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如今,马鹿塘村不但有了党支部、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还建设了鱼塘,搞了养殖基地……村民收获了好心情,精神头愈加饱满,有了使不完的干劲儿……

守初心续新篇展未来

马鹿塘村只是安宁市保障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的一个缩影。也正是这样的缩影,见证了当地的新时代蝶变。

聚族而居,乡里乡亲,这是中华民族早有的居住传统。在各方关注和自身努力下,马鹿塘村讲述了村貌之变、文化之变、理念之变的故事。村民们喜笑颜开,尽情感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给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

“共产党‘瓦几瓦’,社会主义‘瓦几瓦’。”这是马鹿塘村彝族同胞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彝语中,“瓦几瓦”是非常好的意思。

作为青龙街道为数不多的彝族小村庄,马鹿塘村一直致力于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李贵友表示,在接下来的火把节中,他们将依托当地彝文化特色资源,推动彝家乐、民宿、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项目落地。“到时候办得热闹点,合作社种的蔬菜也成熟了,游客们吃吃羊汤锅,还可以到菜地里摘些新鲜的时蔬回去。”他说,“我相信,马鹿塘村百姓们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钱包也会越来越鼓。”



网友评论
 Top